网站公告:

    “‘生命如此漫长’-- T.S. 艾略特”:简评《八月:奥色治郡》(有剧透,慎入)

    阅读数:23563 jacquelinechung 认证评论员 2014-07-28 收藏

    就像在熬一锅汤,各种材料都往里放,咕噜咕噜,来,再加点柴火,加点风力,高温之下,好菜就要上桌,好戏就要开锣。

    “生命如此漫长”,所以好戏从死亡开始。整个家庭的深藏已久的矛盾,从Weston一家的爸爸贝弗利的死亡和葬礼开始,一一揭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以说是人间常态,也是所有家庭伦理片所反映的主题。而这电影到了最后,真的可以用“狗血”来形容。这个家中的关系可以说用错综复杂来形容。从维奥拉的角度莱卡,可以说是,我丈夫和我妹妹睡了,生了一个儿子,这儿子和我二女儿好上了,大女儿和大女婿因为大女婿和学生搞上了而分居,孙女又和三女儿的未婚夫有暧昧。而这里仅仅是这本难念经的一部分。

     

    痛苦,和逃避痛苦

    生命为何如此漫长?因为生命很痛苦,特别是如果这痛苦是来源于我们的家庭,那么就会像是穿着一件内里满是倒刺的紧身衣,痛不欲生。贝弗利可能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于是他一开始选择了酒精来麻醉自己,然后书本成了他“最后的避难所”,但是家庭如同天罗地网,想要切断连系,想要逃出生天,都没有那么容易。贝弗利最终只能躲进死亡的隐蔽。酗酒,滥用药物,吸烟,大麻,你,他,她,我,都在逃避。以前维奥拉没有理由嗑药,直到她患了口腔癌,要用止痛药了,才“有了理由”去嗑药。甚至家里面年纪最小的简,也烟不离手,甚至吸大麻。生命如此痛苦,因此我们有了酒,有了麻醉药,有了止痛药(美国滥用药物的情况真的值得另开一篇文章好好谈谈),我们把自己的幻觉当作是保护伞,但是仍然没有办法逃离。


    最早逃离的,毫无疑问,是贝弗利,接着维奥拉也尝试逃离。就在三姐妹和维奥拉一起从诊所回家的路上,维奥拉下了车,跑进了那片满是荒草的土地,但是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的她没能走得很远就被大女儿芭芭拉追上了。与此呼应的则是电影最后芭芭拉的逃离,开着车,愤怒出离的她在公路边停下了车,看着那条笔直的没有尽头的公路和那一片荒芜的草地,我想她明白了她爸爸自杀,妈妈狂奔的原因。家庭,或者血缘关系本是一张无形的网。所有秘密、爱、仇,都没有办法撕破这张网。这张网因为血缘纽带,因为不断揭露的秘密,彼此感情的纠葛,而将网内的人越束越紧。所有的爱和恨,化作我们身上锋利、密密麻麻的刺,刺向我们最亲近的人。在这个网中,我们因为丑闻和秘密、因为彼此攻击所带来的血腥快感而兴奋得发颤。我们彼此撕开对方一层又一层的面具,我们看到了对方真实的面目,或者说我们看到了我们以为、我们想要看到的对方的真实的面目,以此来映证“人性本恶”这一谶语,也终于可以翘着手,露出“我早就知道”的表情。


    我们让网内的人看到了平常不为人知的一面,因此当我们有最恶毒的念头,或者最残忍的话语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些念头,这些话语毒汁,一一洒向网内的人。反正你已经看过我最丑陋的一面了,不是吗?所以“我们总是伤害我们最亲近的人。”而正因为我们彼此撕破对方的人皮面具,迫使对方露出深藏的兽皮,我们又因为了解和明晰而更加紧密。这就是家庭,一个怪圈。

    接着逃离,或者说离开维奥拉一家的是三妹和她的未婚夫,接着是大姐的丈夫和她的女儿,紧接着是二妹。最后离开的,是芭芭拉。剩下的只有维奥拉和那个请来的印第安人女子乔安娜,那个和她土生土长的土地一般丰硕、温顺、纯洁的女人,在最后,给予维奥拉一个厚实的怀抱。这个维奥拉一直讨厌的印第安女人,最后成了她唯一的港湾。

     

    家庭没有平等,有的是互相伤害

    情感这种东西很奇妙,比如说男女之间,你问你朋友,为什么你会选他,她很有可能告诉你,我跟他很有感觉。感觉这种东西,有时候很好,可以帮你找到你想找的另一半,可如果放在家庭里面,有时候就会很悲剧。


    也许独生子女很难体会这种感觉,多兄弟姐妹的人对此体会会深一点。作为儿女,正如大女儿芭芭拉所说的,当然希望父母能够将自己的爱平等地给予每一个子女,但是父母也只是人而已,他们也许能够在物质方面,比如说提供教育等方面,尽可能地做到公平,但是他们也只是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喜好厌恶,他们也会受到感情支配,所以很容易就会偏爱某一个子女。比如说在电影中维奥拉的妈妈就偏爱妹妹玛蒂·费,而维奥拉和贝弗利就偏爱芭芭拉。子女,反过来,也会偏爱父母中,或者家庭里的某一人。这种事情其实没有谁对谁错,不能因为说我们有血缘关系,我就要平等地爱我的每一个子女,或者说父母两个我部分偏袒地爱。人总是有喜好的,对么?只是很有可能因为对方的喜好,比如说作为一个不是父母偏爱的孩子,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质疑甚至否定,会想不明白究竟为什么父母不爱自己。这个问题可能会困扰其一生,但答案其实真的很简单,真的只是因为人有喜恶而已。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停止质疑和责备自己了,很多错根本不是你的错。


    童年生活确实很会影响一个人,在电影里体现的,则是影响了父辈和子辈的关系。父母一辈从小吃苦,因此学会了努力奋斗出人头地,对钱和物质也因此尤其看重。子辈生活安逸,无需多奋斗就有父母提供的一切,维奥拉也因此觉得自己的三个女儿庸庸碌碌,觉得她们如果有自己一般努力,都可以当上总统了。这种情况在那些有着六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和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子女的家庭里发生得尤其多吧。还记得在微博上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这种思维。父母一辈老师用着“想当年吃了很多苦”的心态来教育儿女,儿女因此也养成了这种“苦”的心态,而不能好好享受着目前幸福的生活。父母一辈该醒醒了,应该改改心态了。其实父母一辈辛苦一辈子,除了要自己过得好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自己的后代免受同样的痛苦,可是到了子女能够享受好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怎么又不乐意了呢?其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或者说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时期的困惑和痛苦,各自担心自己时代的痛苦就好了,何必又把自己年代的痛苦加诸下一代的身上呢?这样的话不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么?维奥拉的母亲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曾经狠狠地践踏和嘲笑维奥拉的愿望,因此老年的维奥拉也对身边的人穷尽攻击,而最像维奥拉的女儿,芭芭拉,虽然有着细致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力,但是却固执得难以置信,最终也让自己的丈夫无法忍受自己。芭芭拉的女儿就是早熟,而且不受管教。我想,家庭的悲剧就是这样酿成的吧。我猜,虽然很多家长心里都想自己的儿女避免自己的悲剧,但一般的人很难做到。因为受过苦或者说受过伤害的人的潜意识里面,不会希望对方过得好,他们会想,我得不到的幸福,凭什么你可以得到?这种如毒液般滋生的念头或许根本就不为他们自己所察觉,但却一直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继而形成他们口中所说的“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要丢掉这种时代积累的情感包袱,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只有真正有大智慧和大胸怀的人才能做到。

     

    女人的年龄和魅力


    电影的另一个主题是女人的年龄和魅力。维奥拉一直认为,女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美丽,女人会越长越老。而这仿佛也是电影中人物命运里难逃的一劫。贝弗利和维奥拉的妹妹有一腿,芭芭拉的丈夫和自己的学生有染,而三妹的未婚妻更是差点和芭芭拉的女儿,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搞上了。维奥拉对此看得特别透。对此笔者没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只是点出电影里面主题罢了。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感觉自己传播的都是负能量。其实我想说的是,虽然这篇文章体现的都是家庭的负面,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家庭正如这个世界的现实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要做的,是知道家庭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然后却接受它的全部。虽然家庭让你逃无可逃,但是家庭让你退有可退,当你觉得你被这个世界遗弃的时候,还有你的家在等你。正如吴镇宇在《爸爸去哪儿》里面说的那样,受伤了,你要懂得回家。

    jacquelinechung@人人影视


    相关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