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网飞推出了一部新的海外剧——法国剧《特工科恩》,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以色列天才特工伊利·科恩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展现他传奇的一生。科恩是一位出生于阿拉伯的埃及人,直到32岁才移居以色列。他在青年时加入犹太复国主义的政治运动,到以色列后,他参加了以色列情报机构的招募,以优异的禀赋被选为间谍,他以阿拉伯富商身份潜入叙利亚,广泛结交军政要员,窃取大量绝密的政治、军事情报,直到1965年叙利亚反间谍机关在“苏联技术专家”的协助下当场将他抓获,最终被当众绞死。
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观众在看剧之前就已知道了结局,因此剧中的处理也是最先呈现了科恩被处刑前给妻子写遗书的场景。从这个场景开始,画面就是非常冷静和舒缓的,没有惨烈和血腥感,镜头只是浅浅带到科恩被拔了指甲的手指。他在写完信后,即将署名时,突然停住了颤抖的手,陪伴他上路的犹太教经师怜悯地问他:我可怜的孩子,你已经忘了自己是谁了吗?
这样一个短短的开头,却奠定了全片令人唏嘘的感伤,一个常年以特工身份生活的人,最终在心底深处也模糊了自己的身份,他的出发点是为祖国、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奉献的伟大立场,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一个个体的悲情,一个国家或政府的胜利,投射到个人身上,却是一个家庭的迷茫和悲剧。
说到“特工”,我们通常想到的是007邦德那样,充满新奇的谍报工具、激烈的枪战场面,或是像中国的谍战剧,展现主角们如何运用计谋、斗智斗勇,展现博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特工科恩》是将故事集中到对于特工本人真实人性的刻画,与通常谍战片的快节奏激烈场面不同,这部剧反而透露出一种非常平缓的气质,无论是镜头的运动还是故事发展的推进,都有种缓慢稳定的节奏,画面使用了大量抽色的呈现,在以色列的部分几乎是黑白的,不带有明显的色彩,而叙利亚的部分则是彩色的,配上伊斯兰特色的配乐,洋溢着非常美好的异国氛围。
画面有浓浓的怀旧感,有一些场景不是紧张感,甚至反而有种忧伤的浪漫感。因为这样黯淡的影调和平缓的节奏,我甚至有种看以前台湾老电影的感觉。画面中用了一些很“法式浪漫”的处理,比如在开头表现科恩和妻子的相互留言时,画面背景会自动出现手写体的文字,还有当科恩抛下妻子来到叙利亚,画面将科恩在叙利亚独立用餐的场景和妻子在以色列独自用餐的场景用一个分屏镜头进行了分切组合,形成一种“远距离爱恋”的孤独和牵挂,让观众在谍战片里看到了浪漫。
扮演科恩的演员萨莎·拜伦·科恩,巧合的是他也叫科恩,因为“科恩”是犹太人中一个很常见的姓,比如著名导演科恩兄弟,也是姓科恩的犹太人。萨莎·拜伦·科恩以前也出演过间谍角色——被称为史上最污喜剧的《王牌贱谍:格林斯比》,还出演过虚构中东领袖的喜剧《独裁者》,他突然一本正经地演起正剧里的特工来,开始还让人有点儿不习惯,但看看特工科恩的真人照片,你会发现他的扮相其实跟原型的相似度很高,一个喜剧明星突然演起传记性正剧来,这本身就是令人期待的。
开始是以科恩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切入,在幸福却平淡的生活中,科恩其实早有更深的渴望,他曾在阿拉伯做过间谍工作,来到以色列后只是做一个普通的会计,他曾写信给以色列情报机构,希望被招募为特工。这其中实际有一种心理上的双重纠结,一方面科恩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在以色列的平淡生活和曾经在阿拉伯地区的间谍经历在他心中形成了对比,他其实更加怀念在阿拉伯的具有双重身份的生活。
当情报机构的人员问他:你是否愿意为了国家,欺骗你的朋友和亲人?科恩稍微考虑了一下,回答“我愿意”,从这一刻起,他开启了传奇间谍的一生,但同时也奠定了一个家庭的悲剧。
科恩接受情报机构的任务,改名换姓成为卡马尔·阿明·塔贝斯,一个父母是叙利亚人,却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长大,开办了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在去叙利亚的游轮上,他有意接近一位阿拉伯巨贾,到达大马士革后,他立刻在叙利亚武装部队总参谋部附近租了公寓,并且展开了自己的外贸生意。
原本情报局让他在八周后再传电报回去,而他在仅仅两周内就已传回了情报。他的交友范围越来越广,受到很多叙利亚富商和政要们真实地喜爱,他以出口艺术品的名义向以色列方面传递情报。他在叙利亚,扮演的是一个叙利亚爱国者,他常说“在阿根廷虽富有,但也比不上在叙利亚、在我们自己的国家生活的幸福和有价值。”他的传奇之处在于,他不仅乔装身份在另一个国家里左右逢源,后来还身居高位。
然而这个人身上,有着太多的身份认同焦虑,他出生和成长于阿拉伯,浸透着阿拉伯文化与生活习惯,但本身的犹太血统又让他充满了对以色列的爱国热情,而常年在叙利亚如鱼得水的生活,又让他对这个国家有着强烈的真实生活感,纵然是天才特工,在这样复杂的摇摆中也会迷失了自我。
最终,他被送上了绞刑架,在以色列人民心中,他是一位民族英雄。而他脑中出现的最后回忆,并不是宏伟的家国情怀,而是妻子温情美丽的笑脸。在开篇的遗书上,他签上了他的本名Eli。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