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是自阿波罗11号在1969 年夏季那场世界瞩目的登月之旅后的整整第 50 年。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影像的方式来向这一意义非凡的历史事件表示致敬,前不久的剧情片《登月第一人》以尼尔·阿姆斯特朗个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回顾,而今年初问世的这部纪录片《阿波罗11号》则是以纪实的方式真实重现了整个登月任务的历程,呈现出了与《登月第一人》完全不同的效果,甚至带来更加直接、震撼的视听觉感受。
《阿波罗11号》选取了阿波罗11号飞船由发射至登月,到最终返回地球前后共九天的时间历程,全部采用当年拍摄的 65 毫米胶片及记录下的超过 11000 小时的原始音频资料,加以组织、剪辑来进行呈现。没有多余的细枝末节或是铺垫渲染,也没有使用新的影像来进行补充说明,影片无比平实地通过原始的影音素材勾勒出了登月之旅的全貌。这不仅与《登月第一人》这样的剧情片有着天差地别,就连在纪录片领域中,这样的呈现方式也是颇为少见的。
而在这样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前卫大胆的创作方式背后,却是因为此次登月任务本身所具备的无限意义,它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科学探索,是人类航天史上里程碑一般的存在。因此,它并不需要多余的阐释来画蛇添足,光是事件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而最原始的影像资料也最能够直接而准确地传达出这种震撼。
这些用 65 毫米大尺寸胶片拍摄的影像囊括了阿波罗11号登月历程的方方面面。拥挤的围观人群翘首以盼地望着远处的发射基地;控制中心科学团队不断进行着紧张的监控与调试;透过飞船的小小窗口映照出的湛蓝地球;以及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的模糊身影,每一个瞬间都充满历史的凝重与伟大,令人屏息凝视。即使那带有明显颗粒感的画面以及那充满电流噪音的通讯对话距现在已隔有半个世纪的光景,与今日的摄录技术相比早已不足为奇,但这不完美的影像却带来了一种极致的真实感,透过它,我们能完全地融入当时的情景之中,体会到飞船升空及鹰号登月时的心跳加速,感受宏伟太空那无言的壮美。
作为一部纪录电影,《阿波罗11号》采取的是一种近似纯粹客观的展现方式,摒弃了种种传统纪录片会采用的创作手法,唯有客观纪实的声画素材占据主导,配有恰如其分的音乐,带来了一种如同《失衡生活》般极致的视听觉冲击。没有采访、旁白或解说词,只有当时来自地面控制中心的播报声及阿波罗11号与休斯敦中心的通讯对话;没有来自创作者或官方视角的介入,除了不可剥离的特定历史语境,本片极力将官方化与专业化的口吻降至最低,只是忠实地将原始的影像奉献于观众的眼前。正是如此接近客观的影像呈现,却饱含力量地激发起观众的主观情绪,令人发自内心地为这场属于全人类的航天奇迹而欢呼雀跃。
同样聚焦于阿波罗11号的登月任务,《登月第一人》用剧情片特有的戏剧性及情节起伏打动了观众。而《阿波罗11号》则以一种格外冷静沉稳的客观视角,平铺直叙地带领观众走遍了这趟登月之旅。原始素材的粗粝生涩掩盖不住非凡的影像力量,而这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却格外紧扣人心。《阿波罗11号》便以这样纯粹的方式展现了这场完整又激动人心的登月壮举,带来非同寻常的震撼,散发着剧情片所无法比拟的影像感染力。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