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献给漫威粉丝们。我相信漫威粉丝们都已经第一时间去看了电影,所以更注重给粉丝们一个抱团取暖的机会,所以就会有剧透,没看的当心啦!
引言: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现在回忆起来,2008年,是从年初到岁末都充满了大事的一年。不过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影响到我。那年我上高二下学期,已经一只脚踏进高三,一切都开始紧张起来,没有什么比“高考”更重要。
就是在那年,可能是快暑假的时候,在一个湿热多云的下午,我在家乡小城的一座国营钢铁公司的老旧大礼堂门口,从百无聊赖的售票员那里接过10年没变过样式的电影票,走进能容纳数百人却空荡荡的大礼堂,在年久失修的黯淡的大银幕上看了《钢铁侠》。
在这之前我已经算是个美漫超英电影粉了,上学之余窝在家里,用影碟机看了一堆有名的没名的DC、漫威和黑马的漫改电影,但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就78年版超人、89和05年版蝙蝠侠、00年版金刚狼,以及02年版蜘蛛侠。所以我并没有把这个“钢铁侠”太放在心上,觉得他跟05年版神奇四侠和07年版恶灵骑士应该没什么区别——后两者都属于“乏善可陈的平庸”。
但是《钢铁侠》却给了我惊喜:故事结尾,科尔森特工已经给托尼准备好了全套掩盖身份的说辞,罗德上校勒令他照稿念;但他在念到一半时遭到自己睡过的女记者质疑,一向伶牙俐齿的他变得眼神游移、语无伦次起来。
终于,他像下定决心了似的——我以为他终于准备照稿念了,也准备抬起屁股走了——他把稿子一丢,当着满厅记者,面对闪光灯眼睛也不眨,平静地说:“我是钢铁侠。”
这时我悬着屁股想:你真tm能装逼,把我思路都打乱了。
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善于装逼的“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慈善家”,把他加到了我记忆中与超人、蝙蝠侠、金刚狼、蜘蛛侠等同一栏。
那时候我压根儿不知道“彩蛋”的概念,所以也就很遗憾地没能在演职员表后聆听局长的教诲:“你已经成为了更大的宇宙的一部分。”但随后陆陆续续在《无敌浩克》、《美国队长》中出现的蛛丝马迹,让我意识到漫威在下一盘大棋。直到2012年,《复仇者联盟》一炮打响。
从此,所谓的“MCU”(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漫威电影宇宙)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大家头一次知道: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如今,11年悄无声息地过去了,我从高中生变成了一个什么玩意儿就不说了——MCU也来到了它的最高潮,某种程度上也是大结局:《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特别感动,这确实有情怀的成分在里面——大家用11年等了MCU一个结局,而自己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也来到了一个终点。MCU已经像“星战”、“星际迷航”、“变形金刚”、“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系列一样,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即使我们不谈11年的情怀,想剥离这11年来评价这部电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用11年、21部长片熔铸出来的。它是故事的结局,它是为看过故事的人准备的。而且它用了最完美的收官方式,给了我们唯一的结局——除此之外我想不到还有别的可能。
要评价结局,必须了解开端;同理,要评价《终局之战》,必须了解它之前MCU的故事。
《终局之战》是一部典型的三幕剧,比之前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工整。我看了一下时间,三小时的片长,每一幕好像都差不多占了一个小时:开端是英雄们应对无限战争后遗留下的创伤,并发现了一个扭转战局的方法;发展是英雄们兵分多路去扭转战局,并完成某种自我升华;结局是最终决战来临,大家集结起来迎接最终的命运。
其实,MCU的三个阶段,也像是三幕剧一样,划分出了开端、发展、结局。
那么,《终局之战》的三幕,是怎样与MCU进行联系的呢?
1.开端:强烈反差
MCU中大部分电影都喜欢采用一种嘻嘻哈哈的风格,英雄们好像很轻浮(说你呢钢铁侠),就连正邪对决时都常常很不正经(说你呢星爵,还有罗南),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MCU没什么能力讲严肃的故事。
但是MCU的英雄们所展现出来的“幽默”,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幽默的生活态度让你忘了,每个英雄都有其悲剧性。这种悲剧性存在于其成为英雄前的过去,亦存在于其作为英雄的成长过程中。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乃至洛基,无需多言,均在此列。雷神和星爵甚至拿自己的悲剧来比惨——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幽默的生活态度,同时这一情节也是对观众的一种提醒:苦难铸就英雄(和反派),英雄注定受难。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
《无限战争》和《终局之战》这两部片,一反常态,从第一幕的开端,就奠定了一种严肃悲壮的基调。这种悲壮,是注定的。
《终局之战》的开端更注重这种肃杀氛围的渲染。回想一下前三部复仇者集结的电影,无一不是用一场动作戏作为引子。这是常见的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观众的商业片做法。但《终局之战》完全摒弃了这一做法,作为“结束的开始”,它前一个小时动作戏很少,更多地是采用慢镜头、长镜头,试图引导观众去理解每个幸存下来的英雄背后的伤痛。
这个时候,我们会体会到英雄们平时嬉笑怒骂与此刻悔恨交织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英雄们之所以嘻嘻哈哈,不是因为他们一帆风顺,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直面苦难、知足常乐。这其实是一种很平民化的生活智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漫威有很多平民英雄——我们指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份,更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的,说你呢,蜘蛛侠)。
但有些悲剧可以一笑而过,有些悲剧却要用血和泪来承受。这,就是英雄的宿命。
所以他们让我们尊敬,亦令我们垂怜。
2.发展:自我致敬
《终局之战》的第二幕,通过穿越的方式,回顾了MCU的几个名场面,从而与MCU巧妙地联系起来。它其实是一种自我致敬,同时也是对坚守银幕前的粉丝的致敬。
在经历了MCU的三幕剧后,初代英雄与反派(主要是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洛基)的“人物弧光”已经非常完整了。我们见证了他们走上英雄之路、克服外来困难与自身缺陷、成长为能堪大任甚至指导后背的英雄。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11年来,银幕内外,角色与观众一同成长。
那么,到了告别的时候,该做什么?把之前的种种谋篇布局,做个了结。
第一是消除遗憾。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都已经成为比较完美的英雄,但他们每个人都还有遗憾。在这一幕中,他们每个人的遗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难得的第二次机会,也是对他们成为英雄的报答。这是很多泪点的来源。
第二是展现变化。回到2012年的纽约,浩克已经没法再像以前那样打砸了;而美国队长,又遇到了曾经的劲敌九头蛇。在熟悉的电梯里(致敬《美国队长2:冬兵》),美国队长说出了那句熟悉的台词“九头蛇万岁”(致敬漫画)。
但最巧妙地还不限于此,美国队长这次不动拳脚,轻而易举地把这群昔日的阴谋家玩弄于鼓掌之间——过去能要他命的九头蛇,如今倒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看来杀不死你的,真的会让你更强大。
这种英雄的变化,是很多笑点的来源。
第三是回归初心。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是因为他们的遭遇,也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无论是雷神回到2013年的阿斯加德,惊喜地发现自己“still worthy”;还是美国队长在2012年的纽约遇到自己,听到熟悉的“I can do this all day”,都在强化他们成为英雄的最关键一点:他们有一颗英雄的心。
3.结局:命中注定
《终局之战》的第三幕,既是《终局之战》的结局,也是MCU的结局。
如何来评价这个结局?
我没有用“最好”或是“最坏”来评价,我说它是“唯一”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为什么呢?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结尾时,趴在桌子上大哭。朋友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说:“包法利夫人是谁?我怎么没听说过。”福楼拜告诉他包法利夫人是他笔下的人物,朋友听罢不由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你让她活过来不就行了。”
福楼拜说:“不行,到了这个时候,她非死不可了。”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人物一经作家塑造出来,他便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生活,不再受作者的意志支配了。作者只能根据人物的性格行事。”
我们不从演员年龄增长、合约到期等场外因素来考虑这个结局,而只从角色因素来考虑这个结局。可以说,所有人都走向了他们注定的结局。
美国队长,自不必说,得到了他最想得到的:过去的时光。雷神,更不必说,得到了他最想得到的:放下为王的重担,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勇士。
那为什么钢铁侠和黑寡妇就要死呢?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有原罪的英雄。钢铁侠的军火曾经害死过很多人,他也对奥创的诞生负有责任;而黑寡妇,曾经是一个刺客、一个杀手。成为英雄不能抹去这些,所以他们的最后一步是用死亡实现救赎。
我也希望英雄们可以以归隐田园的方式离开,但就像钢铁侠在片尾说的:谁说结局总是快乐的呢?成长总是伴随着悲剧,这才使快乐弥足珍贵。
结语:一代人的当代神话
MCU首先是一个商业神话。它从2008年起已经存在了11年,在《终局之战》前有21部长片,全球累计票房185.2亿美元,平均每部电影票房8.8亿美元(数据来源:Box Office Mojo),此外,还有大量属于MCU的电视剧、短片和漫画,持续地产生收益。
MCU是如何做到的?
它有这样一个灵魂人物,凯文·费吉。他是MCU这部超级电影连续剧的“总导演”,每部电影的导演则是他的“分集执行导演”。为此,他对每部电影的主创团队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体现他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也是为什么漫威经常选择非一线的导演、主演进入主创团队。如果凯文·费吉遇见一个与他一样天赋过人但理念不合的“分集执行导演”怎么办?没有博弈,没有悬念,让他走人。鬼才导演埃德加·赖特就是这么离开《蚁人》项目的,投向DCEU的派蒂·杰金斯也一样。这样带来的不利结果是,每部电影看上去都像是凯文·费吉的作品,时间一长可能审美疲劳;而且他一个人毕竟精力有限,无法产生出什么神作。但好处是,这节约了大量的沟通成本,也保证了MCU是自洽的、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
我们无须讳言MCU的首要任务是赚钱,但MCU也是一部当代神话,它是现实的写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是它掀起全球热潮的根本原因。
就拿在中国不太受待见的《黑豹》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这只是MCU对黑人的一次讨好,而且讨好得过于平庸、过于露骨。马上MCU还会用《上气》来讨好亚洲人。但这两部电影仍然算是少数族裔在平权道路上的收获。
而更早的《美国队长2:冬兵》,作为一部政治惊悚片,则讨论了在一个充满暴力和冲突的世界,为了和平是否需要牺牲自由?
这种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是MCU不断进化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它被称为当代神话的原因。
如今MCU的第一个三幕剧已经落下帷幕,我们不知道它的下一场三幕剧会迈向何方,怎样影响下一代人。但我们知道,只要它继续保持这种与现实的联系,就能一直保持活力。
而于我自己而言,当我像下面这位年纪这么大的时候——
我仍然会记起许多年前,那个湿热的下午,在空荡荡的大礼堂里,在年久失修的黯淡的大银幕上,一个小胡子男人平静地说:“我是钢铁侠。”
附言:
本文是关于MCU英雄的,反派参见:我心目中的MCU九大经典反派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