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连我们的媒体都在隐瞒我们,欺骗我们,那作为民众的我们,该如何呢?电影《华盛顿邮报》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无需多言。埃尔斯伯格博士将一份关于美国历届政府隐瞒的越南战争真相的调查报告冒死偷出,交给当时的报业大佬《纽约时报》披露真相。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将此事件定性为泄露国家机密罪,对《纽约时报》提起指控,并下达禁止令。而在此时,刚刚完成上市的地方性小报《华盛顿邮报》的总编本和发行人凯也获得了这份文件。但在面对政府禁令、牢狱之灾、投资人撤资、经营风险等问题时,发行人凯依然做出了出版的决定。最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无罪。
可斯皮尔伯格却呈现出了历史背后那些黑暗与纠结。平铺直叙的前半段到看似突然爆发实则是隐忍已久的结尾,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权利的肆意妄为,可以称之为影片中反派存在的政府,试图掩盖真相,美化战争,操纵着官方的权利一手遮天;我们也见识到了媒体人对于真相的渴望和追求,作为民众中可以发声的代表,媒体人的有血有肉,媒体人的热血正义被刻画地淋漓尽致。最终,所谓“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我们或许会热血沸腾,可现实真的这般简单吗?
女人能否担起重任?凯是个普通的女人,父亲创立的报业被交于丈夫之手,在此之前,她只是一个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可在家中的男人相继离世后,她不得已接过担子硬着头皮工作。可她并不被行业所接受。在上市的会议上,她不知所措,而周围人待她的态度也有如针芒,一群男性中那独树一帜,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丽点缀,而是孤独与失落,男人中宽广身形的映衬下,愈发瘦弱的女人正在独自承担着重担前行,因此每个决定都要谨慎。可当最后,正是这样一个不为人所重视的女性,不顾是否会遭到牢狱之灾,选择将真相公之于众,这样的勇气或许是男人也没有的。女权主义作为电影的一条暗线,无论是初始凯谨言慎行,在男人谈论的桌上与其他女流之辈一起下桌讨论些装扮、时尚之类的话题,还是最后凯在政府门口被一群嬉皮士女性簇拥,导演或许顺应了女权崛起的潮流,但这绝对是令人亢奋的。
“新闻是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对于我们国人来说,是否可望而不可即,这是否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呢?这部电影可能是所谓意义上的政治正确,关注人权。影片中那么一幕令我很难忘,分发报纸时开车卸货把一打报纸扔出去扔到路面的积水里。纸媒是一个以什么立场立足的存在呢?从这样的卸货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不高尚,因为工人并不在乎,所以媒体人的处境又是如何呢?许多人称其为政府的走狗,无论是那时,还是此时的我们,它从来只说该说的,从不答疑解惑,那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人们阅读它是为何呢?等待着被洗脑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作为媒体人,要有自己的骄傲,要为真相说话,不做官方的麦克风,而要做人民的扬声器。
然而与我们而言,我们根本没有讨论媒体人原则和言论自由的根基,因为我们没有像美国那样的最高法院和大法官。试想,同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这,媒体人即便愿意赔上财产和公司,新闻也不可能发表。因为权力要封杀你时,根本无需诉讼,也不需要走司法程序,一夜之间你便能消失的无影无踪,也无人察觉。
但我们的依然渴望。对真相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人性与权力间的抗衡……音符交相拼凑,如痴如醉宛如大梦一场。只求美梦长醉不醒,无论是能够扛起新时代大旗的女性权利,还是自由平等的言语权利,我们都在追逐。影片《华盛顿邮报》只是片面的,真正的历史还在随着岁月的齿轮前进,一切都在走向未来时变得未知,可情绪却是经久不散的。我们依然热泪盈眶,祈求着未来的光明能容得下我们的倔强骄傲。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