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敦刻尔克》,揭露民族主义者的被迫害妄想
文/Pacots
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
距离诺兰新作《敦刻尔克》国内上映已有近一月,这段记录在案的历史不必赘述,但是该片的性质,及上映期间《战狼2》在国内掀起的高涨的爱国情绪,使之自上映以来,一直饱受争议。
事实证明,电影并不是一旦贴上了“诺兰”的标签,就一定会广受好评,这可能也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没想到的,在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本世纪最优秀的导演之一的征途中,自己的新作会在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票仓的中国,掀起关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热议的浪潮。
上映初期有民间歌者王芳撰写了一篇名为《抵制<敦刻尔克>,是一个民族的自觉和自重》的文章,让人啼笑皆非。此文一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将矛头指向了作者,称其“蹭热度”云云,不禁让人唏嘘。
关注这部电影的观众会很敏锐地嗅到,《敦刻尔克》将国内各方言论划出了明显的界线。我属于极其反对将文化与政治混淆的一类,我认为电影既超越又包含其他七大艺术门类,相较于纯粹的艺术,是包容性更强的存在。所以电影更能直观地诉说历史,将单纯记录在书本上的文字,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变换的镜头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才有了《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卡萨布兰卡》、《血站钢锯岭》、《硫磺岛的来信》等作品。而王芳的这篇文章,显然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在艺术面前声嘶力竭的哭诉,因为我确实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将敦刻尔克战役和中国远征军联系到一起,并作为控诉诺兰以《敦刻尔克》电影为二战中英军在缅甸的行径洗地,以此孕育出这篇号召众多读者抵制这部优秀电影的文章,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此文一出,受到指责在所难免。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了赞同,细思极恐,是怎样的恶人在背后教唆,又是有多无知才会不顾历史的真实性,用恶毒的文字对艺术作品肆意宣泄。或许正是《战狼2》掀起的爱国主义的浪潮,揭示了这部分观众内心民族主义者的真实面目,他们对这一言论表示认同,甚至拍手称道为其打赏。这些读者是可悲的,他们为自己的可笑买单的同时,为自己打上了民族主义者的烙印。
笔者编撰此文期间,国产电影《纯洁心灵》制片方致函豆瓣,指责豆瓣恶意控制评分影响影院排片,阐述制作方为该电影付出的12年心血及2500万资金,戏剧性的是网上言论却一致倒向了豆瓣,称豆瓣最低只能2分,不然该片得分还能更低。这便是本文所述的民族主义中略带自怜情绪的具象表现。不支持国产就是不爱国,不珍惜我们在电影上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资金就是心怀恶意。电影也是以商品的形式呈现的艺术作品,是商品终究是要回归市场的,良莠不齐才是健康的市场应有的形态,詹姆斯·卡梅隆用9年时间创造了《阿凡达》,得到丰厚回报的同时也开启了电影的3D新时代,相反,12年创造的作品却饱受诟病,这不是豆瓣的错,不是观众的错,这是制片方上到制片人,下到演员对电影艺术的不尊重,轻视和亵渎,在观众对影视作品要求日渐高涨的今天咎由自取,失败是必然。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说过:“当你首先想到的是你对自己人民的热爱时,那就是爱国主义;当你首先想到的是你对他国人民的仇恨时,那就是民族主义”。”如果分不清楚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就应该贴上标签,送回1933年的慕尼黑。
二战从“闪击波兰”开始,到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结束,局势瞬息万变,敦刻尔克大撤退只是众多闪亮战役中的一次,但是像诺兰这样,将历史拍得鲜活的导演,可能再无后人了吧!如果你还没看过《敦刻尔克》,希望你能在IMAX影厅享受诺兰带来的70mm胶片哲学。
希望对电影、音乐、文学作品,以及某种现象有自己的思考的朋友们,可以关注这个公众号。该公众号并不是什么“故意踮脚来刻意显得比别人高的文字输出端”,这里提供的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圈子,希望有想法的你都能加入进来交流和探讨。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