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多少人期待着诺兰一场全新的烧脑盛宴,最终却带回了一次极简的战争体验。是的,不同于以往的架空构建,《敦刻尔克》完全取材于历史,尽管依旧利用了平行剪辑,但故事和人物都有所削弱,转而用大量配乐和IMAX胶片拍摄营造氛围,使观众沉浸在真实残酷的战场之中。
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一次结局已定的行动,要如何呈现?诺兰没有选择上一堂历史或政治课,而是以渺小个体表现撤退中的各类群体。正如他所说,拍的是一部悬疑片而非战争片。因此,整部影片你看不到敌军,却无处不感受到威胁与紧张;因此,你会有置身于战场感同身受;也因此,无论你是否知道历史上这次撤退的结局,都会为其中每个人物的命运所牵动。
为了引发共鸣,电影虚构了三个故事:陆地、海上、空中,时间分别横跨一周、一天、一小时,通过平行剪辑的方式将故事揉在一起,各自铺开又相互穿插,带你从不同视角体验战争。所以你会发现一些精妙的小细节,如一天线中月光石号救起的颤抖的士兵,在一周线中有其被袭击前的样子;又如最后那场月光石号救人的场景其实在三条线中都有出现。
一周沙滩线,求生逃亡的三个士兵,等待着救援,拼命地求生。
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与缺陷,不似主旋律的英雄,却代表了普通人的真实和本能,有时正义,有时自私,有时无奈,有时绝望,有时胆怯,都是为了活着,为了回家。
在船舱下中,众人捂住被打中士兵的嘴以防被发现,举枪赶走曾经救了他们的法国士兵,不由让人想起极端情况下人们的应急反应,如果再进一步或许会演变成著名的英国海难食人案,但很高兴突发事件的发生。当船舱进水,大家准备弃船,被救的高地士兵最终还是提醒了法国士兵,或许有时候人性就是这般复杂吧;而当那只求生的手停止挣扎,或许这就是战争吧,被人救起的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无法回家。
一天海上线,前去救援的船主父子,本不必陷入险境,却选择了营救。
原本只是征用船只,船主却主动地前往众人逃离的地方。德军并没有入侵英国本土,战争并不在他们眼前,却又如此地近。最终很多士兵被民用船只转移,可以说这些民众的支持使得火种得以留存。
如何刻画救援呢?导演选择了颤抖的士兵与不幸遇难的男孩。前者代表着前方的危险和每个人心中的恐惧;后者代表着亲朋好友的小我与拯救任务的大我的取舍。是的,尽管我知道或许有去无回,但是也许我能救人,也许他们在等着我,也许他们不会像我的儿子一样牺牲。战争错在那些挑起战争的贪婪与欲望,而非我们之中的所有。
一小时空中线,掩护撤退的空军,即使无人知晓,依然坚守使命。
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地面的海陆军经常看不到空军的对战与掩护,甚至大骂“你们空军干嘛去了?!”。事实上,他们在另一个高度掩护着撤离,或许不被看到,但却一直坚守。
空中线的台词很少,脸也被遮得只剩双眼,但却不影响情绪地带动:表盘手写的油量计算,选择保留力量与继续战斗时的犹豫,击落完敌机时的如释重负,飞机停止工作时的一次惊愕,紧急迫降时的紧迫……当长官泪目,士兵欢呼,众人被营救,却没有人知道这位被视为英雄的空军的结局。
影片中有几处情绪爆点:一是,海面上赶来救援的民用船出现,他们代表着希望、英勇与战斗的意义;二是,飞机紧急迫降的悲情,落日照在脸上,亲手销毁战机,有人撤退必然有人掩护,有人幸存也必然有人遇难;三是,选择留下帮助法军的英国长官,虽然表面上的英法肩并肩一起走,实际上我们先走,虽然我或许再也无法回家,但我选择留下;四是,读报的结尾,导演没有用丘吉尔的原声,而是借普通士兵之口读出了那段演讲,毕竟他们见不到丘吉尔,毕竟他们才是真实的战争。
有人说这次的诺兰让他昏昏欲睡,但至少我乐在其中。作为诺兰这种级别的导演,思考的早已不是在自己熟悉的盒子里取悦观众,更多的或许是自我、突破与责任。因此,他简化了剧情,弱化了台词,加强配乐,坚持IMAX胶片,坚持实景而非特效,给观众带来沉浸地体验。要知道把IMAX胶片摄像机固定在飞机上拍摄并非你想象的简单。
嗯,附加一句如果你在东莞,昆明,哈尔滨,那么一定要去原声70mm胶片IMAX厅观看一次,毕竟下一次这么烧钱的导演还不知道在哪。这就好比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定要在120帧的达标影院才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震撼。嗯,我并没有福。
同时,我也不认为诺兰之前电影的好评归于烧脑,他只是有着对时间的痴迷,但时间总归是为了电影服务,带给大家更强地悬念与感官。就好像这部电影,也运用了平行剪辑,只是直接运用了最后一幕的剪辑手法,推进事件,最终引爆爆点。或许也因此这部电影才两小时不到,毕竟剧本才78页,诺神还说自己原本不想要剧本,人物只需要在他们的处境之下本能的反应,而也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被真实感染,引发共鸣。
每每看战争电影,都能感受到其中反战的思考。无论是经典的《拯救大兵瑞恩》,去年《血战钢锯岭》血腥暴力下的人性,还是《敦刻尔克》中无数小人物的挣扎与伟大。是的,和平真好。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
——克里斯托弗·诺兰
微信公众号:FoolishDream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