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有剧透。】
本片注定会引来无数关注以及两极分化的评论,无他,就因为电影的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
贡献过许多优质商业片及“烧脑”电影的诺兰,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拥趸,本人非“诺吹”或“诺黑”(事实上这两批人的无限战争也没意思),只想谈谈自己的观感。
《敦刻尔克》让正值壮年的诺兰献出了许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尝试战争片,第一次执导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第一次用精炼简短的剧本,第一次几乎全程使用IMAX摄像机拍摄,第一次侧重用画面和配乐讲故事,第一次大胆启用新人主演等等。
且不论这次诺兰的新尝试到底效果怎么样,也不管他是否真的在向奥斯卡示好,单是这份不断挑战、试验革新的锐意进取,就值得为其鼓掌。
来看看电影。影片改编自二战时期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40万英法盟军被困在海滩上,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即便德军的镰刀没有立刻落下,他们被接回英国之前都仍在与死神赛跑。
谈到诺兰的片子,就不得不提其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敦刻尔克》的三条线不算太复杂,笔者用自己的渣技术从线路角度出发画了个大概的示意图,虽然不够准确,但应该能辅助理解:
陆线一周、海线一天、空线一小时,三条线当然不完全同步,只是被拆散重组为了一个故事(很像是POV视角)。其中,空线的飞行员柯林斯由于被击落,迫降到海面上获救,所以提前与“月光石”号产生较了交集,之后不久,三条线才短暂交汇到一起,道森先生与陆汤米等人一起回到英国,飞行员法雷尔被俘。
三条线独立出来,都是不错的小故事。
男主汤米和法国士兵吉布森相遇后,成了“千方百计活下去”组合,抬伤兵上国际红十字的船,被赶下船后躲在码头下面,之后浑水摸鱼混进了炮兵团登舰,被鱼雷炸了后又跟着救生船上岸,还追随别人进了搁浅的渔船等待涨潮……
最终获救时,吉布森死了,汤米和另一位同行的高炮兵亚历克斯活了下来。
道森先生要自己去对岸救人,儿子皮特和小帮手乔治一起跟他上了船,他们在路上救了一名吓破胆的“懦夫”士兵,不顾对方的反对继续驶向敦刻尔克,在争执时乔治受了重伤,士兵这才安静下来,救了落水飞行员柯林斯后,他们终于到了海岸边……
最终救起大批士兵时,乔治已重伤死亡。
皇家空军的三架飞机执行护航撤退任务,首次遭遇德军战机时,队长就不幸阵亡了,剩下的柯林斯和法雷尔继续前进,第二次交战后,柯林斯也脱离战斗,只剩下读不了油表的法雷尔孤军奋战,本该返航的他选择用最后的油量完成任务……
最终汤老湿打下多架德军战机后迫降在敌占区,被德军俘虏。
《敦刻尔克》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甚至都算不上是部“反战片”,没有领导人出镜,没有血肉横飞的场面,连德军都没真正露过一张脸,而且影片的故事也简略、零碎到了非常“薄弱”的程度,这大概是不少人难以接受的地方吧。
不过,该片原本就没有那些追求,它更多是想还原那段历史的一个剪影,展现人真实可信的一面。
近40万人被困在海岸线附近等待撤退,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斥着无形压抑和煎熬,当整个环境都让人丧失斗志、只想着尽快逃到对岸去时,任何言行都不会显得突兀和虚假。
德军的轰炸机来了,蜷缩在地面上的士兵们只能无助地俯身躲避,即便有个别人徒劳地开枪反击,也更像是宣泄自己无处安放的恐惧,更多人只能抱头闭眼,祈祷自己不要被击中。
除了汤姆·哈迪、希里安·墨菲,以及扮演船长道森先生的马克·里朗斯等熟面孔外,观众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感觉:我脸盲症犯了。
而这正是影片大量启用新人的效果,除去个别人物辨识度较高外,更多角色时常会让人分不清楚谁是谁——在真实的战场上也是如此,细看之下每个人都有张独一无二的脸,可放在大环境中,所有人全是大同小异,深褐色的军服,油亮的钢盔,臌胀的救生衣,黯然的眼神,下拉的嘴角,随时都会熄灭希望的表情……
这份“真实感”不仅体现在“千篇一律”的士兵们身上,也同样体现在每个角色上。
比如擅自跳上船,跟着道森先生父子俩一起去救人的乔治。
道森先生是个懂行的“老江湖”,皮特不想落后于父亲,他们两人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乔治未必,除去同样救人心切的心理外,他恐怕更多是想参与这次能永载史册的大行动,见见世面,感受一下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战争场景,一句并不激动的“我能帮上忙的”,却透露出他的忐忑、兴奋和跃跃欲试。
之后,他因为与受惊士兵的争执而意外重伤死去,也意指了这段历史中无可避免的平民牺牲。
包括有士兵脱去装备扑进大海,妄图游回英国……这些都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有据可考的真实事件。
在众多或大或小的描绘下,我们一起经历了这场大逃亡。
不得不提汉斯·季默的配乐,《敦刻尔克》光靠诺兰的叙述和画面不可能有现在的效果,配乐在许多地方都非常棒地烘托了气氛、完成了叙事,甚至在不少地方超越了画面成为主导营造环境氛围的首要因素,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被人戏称为“喧宾夺主”也不过分。
讲到这里,去影院享受一回视听飨宴可谓物有所值,把《敦刻尔克》单纯当成一次参与历史的独特体验之旅或许会更好……但还有个问题:电影的价值是不是只有故事解构、视听效果、表达技巧?
笔者其实更喜欢偏传统的好故事,所以更偏重电影技巧与效果的《敦刻尔克》并没有特别打动我,可这不代表它就没有内涵价值与人性的闪耀。
不通英语的法国士兵吉布森给水中的汤米等人扔下了绳子,还在众人舍弃渔船的时候茫然地堵船上的漏洞;
皮特曾责怪受惊的士兵伤人,可当乔治死后,他却不忍告诉对方真相,还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事后他在报纸上登出了乔治的贡献与牺牲;
法雷尔不顾油尽坠机的危险,在螺旋桨停摆的状态下仍然奋力击中了敌机,最后以最保险的方式烧毁了飞机慷慨迎敌;
回国后有士兵责骂飞行员柯林斯“你们都去哪儿?!”时,道森先生却体恤地宽慰他说“你的努力我们看到了”;
汤米和亚历克斯等人羞愧地回到故乡无颜抬头时,却迎来了啤酒、掌声和欢呼,还有丘吉尔“我们绝不投降”的演说……
残酷之余的温和,黑暗之后的光明,这些都不甚明显也没特别说明,可它们都真实存在。
【被说了太多,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收拾一下心情,准备刷 毒枭 了!】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