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质量:3/5
是否推荐:推荐
《饥饿游戏》系列迎来了第四部,它的终章,《嘲笑鸟(下)》。不管这种把三部曲的第三部拆成两部的做法有多少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捞钱。想多捞点倒是无可厚非,只是这样做严重地打乱了节奏,导致上部非常无聊(虽然这一部的文戏也是很重要的);而所许诺的下部的宏大战争场面大爆发,也压根儿没有兑现——所以结论就是,从情节、场面的角度来看,《嘲笑鸟》上下两部是很平庸的。《饥饿游戏》的前两部要强过它们。
虽然各集水平参差,但《饥饿游戏》原著试图探讨的主题很有深度,弥补了电影“好看性”的不足。《饥饿游戏》系列披着青少年题材的外衣,讨论的却是极为精巧的政治问题。而且它不像一些政治题材电影,只是从宏观上表现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冲突与角力;它除了宏观上刻画阶级冲突,还把统治策略、政治宣传与反宣传、反抗谋划、战争动员等技术性环节描摹得一清二楚、事无巨细,堪称一部剥削与造反的教科书。在这场教科书般的展示中,斗争对人性的利用,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如果我们细细回顾三部曲的剧情,就会发现国会区、嘲笑鸟、起义军三方之间精彩的明争暗斗。而贯穿起这一系列争斗、推动一系列争斗发展的,就是本系列的名字:饥饿。
饥饿不只是游戏的名字,它还点出了整出故事中那些剥削压榨、忍气吞声、党同伐异、兵戈相见背后的根本原因:人类的欲望,还有对欲望的饥饿。
让我们从头开始。
“饥饿游戏”是国会区为了惩罚起义的十二个区而举办的参加者必须战斗至只有一人存活的游戏。他们“被冠以荣誉、勇气和奉献”。
而最后活下来的人,“将一生衣食无忧”。
观众们都能看明白这种转移阶级矛盾的伎俩,从古罗马时期开始就屡试不爽。可为什么一直屡试不爽呢?
因为各区参赛者在严重的精神、物质短缺的情况下,对生存的渴求,这种来自本能或者说人性的“饥饿感”,将迫使他们按照统治阶级的设计行事——杀死别人,保存自己。这些参赛者,也代表着被奴役、被统治却一盘散沙的各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对生存的渴求和对死亡的恐惧中迷失了双眼,看不清自己真正的敌人。
但女主角凯特尼斯带来了变化,因为她属于那种纯粹的人、舍生取义的人——为了故事发展当然必须得有这么一个角色,不过就算是真实历史上,这样的人也并不少。于是凯特尼斯成为了动摇国会区体制的基石。
首先,她的纯粹和善良转移了其他区民众的怒火,使其发射向正确的地方——国会区。她和十一区的小女孩有着短暂而美好的友谊,并且为她的死悲痛欲绝。这时人们才突然发现,原来这个小女孩,不是死于其他“贡品”之手,而是死于这个邪恶的游戏规则,死于吃人的国家体制。于是随着小女孩父亲向维和官冲去,十一区暴动了,起义的火种就此埋下。
随后,凯特尼斯拒绝与皮塔自相残杀,而是选择双双自尽。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体制要求他们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也意味着必须有一个人活下来。这是统治阶级玩弄和支配被统治阶级意志的手法。而他们选择没有人活下来,这无异于向体制宣战。如果他们自杀而死,意味着被统治者最终宁死也没有向统治者屈服。而且,造成他们的死的唯一罪人就是国会区。这是总统斯诺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关键时刻他做出了让步。但若要让步,必须要有理由,否则国会区颜面不在,让其他区觉察其软弱可欺。
凯特尼斯的导师黑密曲也深谙此理,所以他告诫凯特尼斯,要用爱来解释她和皮塔的行为,万万不能表现出“我就是要跟你们对着干”的想法,否则必为斯诺所不容。用爱作为借口,不但使得国会区的让步合情合理,更彰显国会区的仁慈,对国会区来说是一举两得。如同我们的老祖宗,国会区也是很擅长在“剿”与“抚”、“威”与“恩”之间切换的,最关键的还是要利用和引导被统治阶级的“饥饿感”,往正确的地方烧。
国会区这次救场表面上成功了,但留下了极大的隐患——给自己塑造了一个潜在的强大敌人:凯特尼斯。因为她的英勇与善良已经赢得了民众的心——很大程度上还是国会区赋予的。凯特尼斯成功在孤注一掷,也成功在游戏规则的不完善。斯诺在事后就说:“前总设计师希尼卡·克莱恩要是有脑子,当场就该炸得你俩灰飞烟灭(省得在全国人民面前来一场蔑视权威的表演)。”
之所以说是“前总设计师”,是因为第一部的游戏设计师被“赐死”了——游戏设计师隐喻着统治者,统治者设计的统治方式有漏洞,必然要反身噬主。如他的接任者普鲁塔什·海文斯比所说:“当总设计师,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故事自然而然发展到了第二部《星火燎原》,斯诺对凯特尼斯的行为深深忌惮却也无可奈何。他只能对凯特尼斯剿抚并用、恩威并施,试图掌控她,让她和皮塔表现对国会区的感恩,而且必须表现二人相爱——这是保证体制权威的根本。
事实上,凯特尼斯一开始是妥协了的,做了国会区的棋子,因为她有太多顾虑,最终不过是命运选定的一个小卒子。但无论凯特尼斯如何表演,民众还是自发地将她作为斗争的象征。这时候,凯特尼斯作为偶然被时代选中的英雄,无论如何逃避,都注定要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前进。最终,凯特尼斯为了盖尔也做出了对抗之举,这下斯诺再也忍不了了,只能痛下杀手——通过正大光明地举办一届所有前冠军参加的饥饿游戏,不但能摧毁她的肉体,更能摧毁她所代表的精神。
表面上看,第二场饥饿游戏只是规模、花样和对抗程度比第一场饥饿游戏高了,但其实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说第一场饥饿游戏还比较纯粹,那么第二场饥饿游戏则完全是政治操纵——国会区和十三区双双介入其中。时机已经成熟,暗战已到尽头,十三区决计竖起嘲笑鸟的反抗大旗,对抗国会区。这场对抗的结果是,国会区没能杀死“嘲笑鸟”凯特尼斯,十三区反倒利用内应普鲁塔什·海文斯比设计的饥饿游戏将她和其他冠军一起救走。
这里很想说一说普鲁塔什·海文斯比,因为这个角色塑造得其实相当复杂(可能是因为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总是阴阴地笑?),甚至比凶残的总统斯诺和后来的篡夺者科因还复杂。斯诺和科因简单在,他们都是毫无底线的极权独裁者;普鲁塔什复杂在,他是一个投机者,却又有底线。
而且普鲁塔什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几乎每次都站对了队:斯诺牛逼时,他跟斯诺;起义军刚刚有了“嘲笑鸟”这个希望,他立刻转投了起义军;等科因不行了,他又参与组建了民主政府,难怪黑密曲最后说,感觉他才是胜利者。
普鲁塔什最先出现在《星火燎原》中,接替上一部的倒霉蛋希尼卡·克莱恩出任新的游戏总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很有压力的职位,普鲁塔什的表现却异常轻松,上来就要求和间接坑死了前任设计师的凯特尼斯跳舞。对于自己为什么要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他对凯特尼斯解释道:“因为野心。”然后又说:“也许是受你启发我才回来。”
显然,普鲁塔什不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好”人,不然也不会成为一个著名的游戏设计师——间接死在他手上的贡品恐怕不计其数。他是有野心的,游戏设计师可以帮助他实现野心。但是他也很善于发现机会。他觉察出凯特尼斯,“嘲笑鸟”的出现使得国会区和起义军之间有了微妙的力量消长,于是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背叛了总统斯诺。
但普鲁塔什也是有底线的。他没有趁机篡权,而且最终保下了凯特尼斯,这些都是他的贡献。
说来有趣,《饥饿游戏》中塑造了许多有一技之长,但政治觉悟不高的角色。
如花里胡哨的艾菲·纯科特,第一次出场还以为她是个大反派,结果不过是一个癫狂的艺术家,只是她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艺术是在帮助杀人罢了。所以单纯的她才最后成为了凯特尼斯的帮手。她有过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时刻,比如在十三区抱怨不能穿好看衣服;而在起义军胜利后,大家都穿着灰布衣服的情况下,她却高傲地坚持穿那身容易招恨的艳丽盛装。
如导演克蕾西达,在战场上永远是专注地拍片,直到最后一部的结尾,才意识到这场战争的骇人之处。
如电子天才、贡品比特,在十三区试图黑进自己创建的国会区广播网络,结果发现自己当年做得太好了,现在黑不进去。他懊恼地说:“那时候,我只是沉浸在科学之中。”
我们看到,施惠国统治阶级这种变相的“愚民”政策是很成功的,不但通过对被统治区的产品分工使他们形不成统一的对抗力量,对自己国会区的民众也毫不手软。
说回主线。在《嘲笑鸟(上)》中,国会区与嘲笑鸟正式决裂,总统斯诺不得不宣布嘲笑鸟为罪犯,开始采用恐怖手段镇压各地愈演愈烈的反抗;同时对被捕的皮塔进行洗脑,树立新的宣传形象,利用他与凯特尼斯的亲密关系来攻击嘲笑鸟的形象。而十三区则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嘲笑鸟壮大力量:在第八区展现嘲笑鸟的逆天神技弓箭打飞机和国会区的恶行,在十二区通过凯特尼斯切身的悲惨遭遇唤醒人们的悲愤。很快,第七区的林业工人也发动起义,第五区的人们则炸毁了自己的水坝。
总统斯诺诱骗凯特尼斯来营救被洗脑的皮塔,然后让皮塔杀死凯特尼斯,但没能成功。但这一情节处理得非常糟糕,斯诺居然公然表示自己知道十三区的营救行动,还特意放走了营救队;而十三区对此虽然生疑,也不对救回来的皮塔仔细检查。双方的智商下限在此打了个平手。
在《嘲笑鸟(下)》中,起义军越做越大,而国会区节节败退,甚至丢掉了军事要塞第二区,败局已定。在第二区,凯特尼斯和盖尔进行了一场没有答案的争辩:战争是否要有底线?虽然没有结果,但已经预示了二人的分道扬镳。
为了扣住“饥饿游戏”的主题,编剧们把国会区也变成了一个大竞赛场。嘲笑鸟的团队在此继续从事宣传活动,然后又变成了凯特尼斯带队试图行刺总统斯诺。这种在最后多加点动作场面的做法虽然无可厚非——不过也聊胜于无。但值得一提的是,凯特尼斯试图行刺的做法并不突兀。长久以来,她的英雄形象一直非常尴尬——不像别的影视小说中的英雄总是真刀真枪上火线,她很多时候都是做一个“屏幕”上的英雄,她无疑是更希望在这场革命中做更多的事情——尽管这场革命没有她想得那么简单。
其实在《嘲笑鸟》的上下两部中,真正的饥饿游戏发生在总统斯诺和总统科因之间。国会区与其他各区,包括十三区之间的关系是剥削与反抗、镇压与革命,而这两个人之间只有纯粹的权力争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自然无所不用其极。所以科因支持盖尔提出的埋葬第二区军事要塞的计划;还在最后冒充国会军炸死了国会区和起义军双方军民,令斯诺众叛亲离。
“革命”成功了,从竞技场到整个施惠国,科因依靠最没有底线的手段和对权力无止境的渴望,成为了这场饥饿游戏最终的胜利者。如《嘲笑鸟》早些时候的另一个汉译名版本所言:“自由幻梦”。始兴终衰,权力更迭,这种事情,千百年来都在我们的历史中上演着。
嘲笑鸟,始终是科因的一枚棋子。不过在最后一刻,得知真相的她甘愿为斯诺所用,杀掉了科因,把权力交还给民主政权。至于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就没人知道了。
影片的结尾,是最令人感慨的地方。凯特尼斯与皮塔,原本只是田间地头无人过问的小人物。命运的阴差阳错与机缘巧合,让年轻的他们走上了天地变色的风口浪尖,被无数股力量推动与扭曲,被迫害,被利用,被抛弃。他们竭力挣扎,在风雨飘摇中起伏,试图去做正确的事情——为此,他们几乎失去了一切。终于,作为棋子也好,作为英雄也罢,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历经风雪、身心俱疲、伤痕累累的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再留在权力的中心。他们离开了,又回到家乡,回到那片田间地头,清理废墟、回归平常、重新劳作、生儿育女、被人遗忘……
直到终老。
这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束方式,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这似乎也是现实中的英雄们最好的结局。
个人公众号:银幕筛查机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