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遇见而道别
——评影片《入殓师》
昨天和新认识的朋友谈起信仰,他说信仰于他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人世间繁华无常,身处其中不免一刹那感到迷茫与心慌,人生亦苦短,自己寻求信仰只是为了到要面对死亡之时心里能拥有一份平和与宁静。他说的时候,语气平静,态度温和,眼中透露出的那种单纯让我觉得他已经收获并享受着信仰带给他的益处。诚实的说,死亡于我太过抽象,并没有因它的未知让我感到恐惧与无所适从,但心里明白,那是因为死亡对我来说理论上还有一段距离。很多人忌讳谈论死亡,仿佛死是个不吉利的事情,就好比美国忌讳谈论13,德国忌讳谈论希特勒,但所有的忌讳与回避,在我看来都是因为人们还没有严肃地看待过,细心地思考过,并在心理上做好准备等它到来时好好地接纳它。
“死生亦大矣”,按理来说,对于年轻人来说谈论“死亡”这个话题略显凝重且不够“火候”,“生”还没有仔细参悟,何以谈论“死”呢?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正因为我们“活着”才应该思考“死去”,正因为我们存在于一生的“已知”中,才应该去试着领悟一生后的“未知”,正因为我们将要面临它时内心的恐惧来源于“未知”,我们才要试着去了解它,正视它。不禁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惜别》,书里说如果把“死”当成“生”的一种预设,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天,我们也许就能欣然地去接受它,拥抱它,无论是自己还是亲人。
铺陈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要回来说这部影片。小林大悟,一个大提琴演奏者,在乐队因不景气解散后,与妻子美香回到老家开始新的生活。新的生活让这对相爱的年轻人感到迷茫却充满期待,不久,大悟就找到了一份名为“帮助他人旅行”的工作,报酬丰厚,工作“轻松”,但却在之后意识到这份工作原来是帮死去之人化妆更衣,送他们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入殓者。大悟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已接受了这份工作,却因为“活着的人做死去的工作有些不吉利”的世俗束缚,一直隐瞒着深爱自己的妻子美香。但渐渐地,小林大悟爱上了这份工作,他发现这份看似“冰冷”的入殓却充满着温暖与慰藉,在与师傅的相处中,大悟感受到了师傅对于死者的那份“尊敬”与“温情”。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桥段莫过于一个个师傅或大悟帮死者入殓时的场景了,那一具具冰冷僵硬的身体,在他们充满爱的双手下变成了一个个温暖如初的人,他们对于死者的尊敬,对于死者的爱护,对于死者的宽慰及对于生者的谅解,让我感觉整个过程不是入殓,而是一场面带微笑的彼此之间的道别。正是在一次次的入殓中,我们和大悟一起经历着是他人亦或是自己的一生,慢慢地学着体谅,学着放下,学着拥抱最初的美好,当人生走到终点时我们却惊喜的发现,原来你与一生深爱的人只是短暂的分离,迟早还会再见的。
“向死而生”,这部电影对于我的意义非比寻常,在国内国外分别经历了爷爷奶奶地离去,没有见他们最后一面曾经让我一度心如刀绞,那段日子里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遍遍地看这部电影,一遍遍地用泪水洗刷忏悔,一遍遍地在死亡面前学会谦卑,但好在经历过后我依然保有着对于死亡的敬畏与生命的希望。影片最后,大悟在空阔的草地上拉起的那首曲子,像是对生命本身的叩问,像是对于离人的怀念与对于死亡的释然,直击我心。
止庵在《惜别》中说:“亲人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道屏障,亲人在时,这个屏障就在,我们虽然与死亡越来越接近,但因为亲人在身边,我们看不到它。亲人不在了,就好比这个屏障的消失,我们就算与死亡离得再远,也能一眼望见死亡本身,所以人这一生不要惜别,而要惜聚。”而我更愿意以下面这段话来作为这篇影评的结尾:“我们最有幸的,便是与自己所爱之人一起经历此世的生与死,也许有一天,我们中的一个人会先走一步,先打开那扇门,但不要忘了,在他回望与我们道别时,我们也要挥手并微笑着告诉他们:“这一生,遇见你真好。我们迟早会再见的。”
听说本片的编剧在撰写剧本时听的曲子为《马友友演奏莫里康》,我第一次看完此影片后也碰巧在听这张专辑,那时是英国的深夜。
爸爸,父亲节快乐,我爱你。
2015年6月 于深圳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