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若弃吾,如之奈何
李沧东执导的的第二部长篇叙事电影《薄荷糖》的开篇一景,就奠定了全片苍凉的基调:杂芜的草地虽已几欲要枯竭了自己泛黄的生命,却仍要与这秋风比一比谁更萧瑟;高高架起的铁道孤苦地等候下一辆碾压它的列车,只好与灰蒙蒙的天空对望;隧道的另一头是深不可测的黑洞,仿佛能通向未来抑或往昔;朝鲜民歌《나 어떡해(我该怎么办)》的调子适时飘来,方才有了一点人的气息。这首歌在我听来很亲切,似乎在《马粥街残酷史》中,导演柳河也用过;午夜梦回的时候,竟在我的耳畔久久萦绕,断之不绝。然而我嫌这支歌的词句太过直白,不够婉转曲折,于是译之如下,凡五十一言:“子若弃吾,如之奈何?否!不为是也。隐衷潜虑耶?谓人不知耶?子昔缱绻夹纩意,岂料今朝空寂寥?子之弃吾,实难信之,实难受之。” (我该怎么办呢, 你抛下我的话 。不行,真的不行, 请你不要离开我。有什么无法告诉我的苦衷吗 ?曾那样亲切的你, 曾那样温柔的你, 怎么能那么无情 。无法相信,你会舍我而去 。我不要信,你跟我说再见 )李沧东将之点缀在《薄荷糖》首尾两处,相与呼应,凄婉如诉,销魂醉魄,是痴女怨妇的泣泪?是对年华已逝的抱憾?时间抛弃了青年,把他们完整的心一瓣瓣剥碎,正如薄荷糖的清凉,被唇齿一点点地抿去。
李沧东在《薄荷糖》里使用了纯粹的倒叙手法,用一辆倒行的列车,将男主人公金永浩的二十年连接起来:一九九九年秋,他冲着开来的列车喊“我想回到过去”,被淹没在汽笛声中;一九九九年春,他带着薄荷糖送别了已病入膏肓的初恋女友顺任,卖掉了她的相机;一九九四年夏,痛打了出轨的妻子之后,他在车里与女秘书野合,他的情人给他嘴里塞了一块薄荷糖;一九八七年春,他在执行任务的雨夜,与旅馆偶遇的女孩赤裸着相依,伴着淅沥的雨声,压抑痛哭;一九八四年秋,他把顺任送上了火车,临别前将相机塞回了她手里;一九八零年秋,他即将上战场,情急之中,薄荷糖撒了一地,被军靴踩碎;一九七九年春,他叫住顺任,送她一枝野花,羞赧道:“我很爱吃薄荷糖。” 在《薄荷糖》里,李沧东把韩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世间的冷暖投射到普通人金永浩身上:他心本良善,曾想以拍照的方式,保留世间的一切美好,纵使双手沾上无可饶恕的秽物,也不忍玷污心目中的那颗晶莹剔透的薄荷糖。他是代表统治阶级武器的士兵、警察,却仍饱受政治的碾压;面对时代的镜子,只能迷茫无措。他健全的人格已经在镇压民主运动的战斗里随着中弹的右腿一同畸形,形成了扭曲的性和暴力倾向;被他误杀的少女亦在他的心头留下一道永远镇痛的伤疤。
李沧东的镜头语言是一种讨人喜欢的匠气,每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都能获得呼应,成为一个个别具意味的符号。白色的薄荷糖是金永浩心底的一片清凉,然而就在口缸里的糖被打翻的那一刻起,象征人性的善已经悄然关紧了窗门。相机代表金永浩所能做的,留住顺任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唯一途径,可惜他终究还是用四万韩币卖掉了它;可以说,他从未拥有过一台真正的相机。狗在影片里,是一种譬喻,揭示了金永浩的转变:一九九四年他说自己讨厌狗,把波比踢到一边,却对于自己作为警察拥有“柴狗”的名号欣然接受——“人有如狗”;而一九九九年他躲在门外透过被铰链约束的缝隙讨波比的好——此时已“人不如狗”。镜子是李沧东电影里惯用的道具,《薄荷糖》中,金永浩用镜子审视自己;在劝诫舞厅姑娘从良之后,他冲着镜子摆出一个自我肯定的姿势,仿佛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不啻可笑。而列车自然是时间的象征,是人生的轨迹,也是历史的必由之路;时间铺设好的轨道引领万物前行,不容置疑;即使列车倒行,也无法改变,只能凭此对过去追忆惋惜,又奈之何。
不同于林权泽《太白山脉》那种史书般冷静旁观的态度,也不同于林常树《古老的庭院》那般抒情委婉的小品式叙述,李沧东将时代和人性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是人性造就了时代,也是时代催发了人性。历史在某个寒冷的雨天已经定格,时间的归宿已不可更改。套用史铁生的一句话,要是你站在终点看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是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运之途。所有的生命都一样,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于是,随着灰暗压抑的镜头,单调的车轨枕木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地袭来,渺小的行人和路标都迅速向后倒退,金永浩从一九九九年的郊游回到了一九七九年的郊游。二十年前的他躺在一株小花旁边,伴随着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听友人们唱 着“如之奈何”的调子,年轻的脸上颤抖着流下了二十年后的泪水。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八日
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