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杆大烟枪》时找到了当年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很奇怪,明明二者都是挺沉重的题材——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触及到国人敏感神经的文革,《两杆大烟枪》则五脏俱全:毒品、烟酒、血腥、枪战、赌博……无不是主旋律以外的元素——可是不但没引起观众反感,反而让人觉得特别逗、特别真、特别可爱。也许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题材后的背景才是滋养电影的土壤,《阳光》需要文革时压抑个性的大环境才能体现马小军这些年轻人对自由的格外向往,同样,《两杆大烟枪》也需要一个充斥着罪恶、无耻的社会染缸才能格外体现这四个混混一样的年轻人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友谊——对自由的向往和友谊的珍惜是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共有的特性,只是放到特定的环境下会有格外特殊的效果,所以《两杆大烟枪》可以说是“尽管做的是合谋坑蒙拐骗的事,却也充满着乐趣和笑点”,更可以说是“因为做的是合谋坑蒙拐骗的事,所以充满着乐趣和笑点”。
导演兼编剧的盖伊 里奇本身一定是个相当有趣的人,所以在此片中可以设计出那么多神来之笔的搞笑对白、安排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巧合,简直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这一点在他对镜头的解构上也可见一斑——比如开篇艾德和贝肯碰上警察后逃跑时的慢镜头,真是夸张又合理的搞怪;比如当艾德因赌博失利欠下巨款后头晕目眩时那个迷离破碎分崩离析的镜头,用电影语言表达得真是再精准不过。配乐绝对是里奇手中制造笑点的利器:比如明明一群人将要干坏人的勾当,却偏偏配特别酷特别拉风的音乐;比如艾德赌博那一段个人表情飞速变化的快速剪接却和十分轻快的音乐融合在一起,每一个落点都有着恰到好处、恰合适宜的匠心。这些有趣的反差是该片占较大分量的一个笑点担当。
我最最佩服的还是里奇对故事强大的掌控能力,影片线索几乎从七方——黑人、四个年轻人、带着孩子的男人、贩毒者、哈利一伙、笨贼、隔壁的黑帮,同时进行,他们看似互不相干却冥冥中有千丝万缕的牵连并互相决定着对方的结局。在这个故事中里奇将平行、交叉、颠倒蒙太奇运用自如,故事被他讲的好玩又生动,却不显得手法累赘。它只有107分钟,却人物众多、线索繁复、情节刺激、环环相扣,没有丝毫因时长受限而被影响,反而显得干净利落毫不拖沓。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盖伊 里奇对镜头毫不浪费、力求每个镜头都丰富有用的剪辑手法,以及他极其擅用配乐节省镜头语言的电影才华。
其实说起来英式幽默的大趋势都擅长于病态式的狂欢,走在癫狂和不现实之间言说着极端和另类的存在。在我大爱的两部英剧《布莱克书店》《疯城记》中也有类似手法,它们常给人一种神经质、颓废、甚至低俗、浅薄的错觉,但是熟悉这一类套路的观众,就能一眼识出这就是他们惯用的幽默伎俩——真是直白啊,这些导演和编剧们都看准了低俗就有低俗的笑料,浅薄就有浅薄的快乐,看准了观众会认可这种看似低俗的幽默,并且在笑完后才会发现这些笑料远不止低俗浅薄那么简单,因为要知道笑这一个动作要真心不做作地发出有多不容易,能真诚地笑出声即是一种快乐更是他们的一种成功了——这些道理他们简直太精通并熟用了。
里奇的英式幽默还让我联想到同样发源于英国的朋克音乐——著名的摇滚三和弦音乐,早期只使用最简单的三个音构成的和弦组成,完全没有修饰,就是那么直接的、有力的、赤裸的表达他们想说的,是让人感到一种暴躁不安的侵略性与攻击性的音乐,它是一种特殊大环境下的小群体发泄方式。所以朋克音乐大都涉及性、药物、暴力等,其特质是极端、反叛、极富实验性的癫狂和大胆,以及喧闹、快速、粗糙、简单、直接——从这个角度来说,朋克音乐和《两杆大烟枪》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特质接近,大环境相似,一个是躁动年轻人的音乐,另一个则是躁动年轻人的电影。
盖伊 里奇构造的这个光影世界里充满着种种对立又统一的点,它时而粗糙不堪,三句话不离fucking;时而过度巧合,坏人全都无厘头地死光光;时而喜感的配乐;时而严肃的旁白……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这个里奇一手创造的精神国度。在这个国度,撇开那抹浓重的暗黑元素,散去两杆嚣张老烟枪喷出的白烟,依稀可以看到背后那渐渐化出的独属里奇的孩子气的天真。
相关讨论